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主页 > 期刊导读 >

水文区域认知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

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1]。地理知识结构是学生地理学科认知结构形成的基础。为形成学生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呈现经过组织的层次化、结构化的区域地理知识[2]。构建中学生区域地理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能够习得区域认知方法以便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区域地理认知结构主要由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和人文)、区域的地理差异与联系等三个基本模块组成。水文知识包含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中,本文主要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中学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水文特征的区域认知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水文要素不仅与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相互影响,而且也能够与人口、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制约。

一、水文知识梳理

水是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重要纽带,水文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区域地理特征中包含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部分。自然地理特征中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交通、工业等。本文研究的水文特征属于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知识梳理发现,中学教科书中关于水文的知识多以学习某一河流的方式呈现(见图1),能够区分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是对学生掌握水文知识的基本要求。

图1 “区域河流特征”知识结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认识大洲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在中国地理部分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河流特征的学习在选择性必修2中,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对比发现,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课程中水文要素与其它要素以及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结合,是对学生要求进一步的提升。从课标来看,初中阶段就开始注重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案例归纳河流特征以及与气候、地形的相互关系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初中更加重视学生对河流水文条件的认识、了解和归纳,而高中在这一基础上更加注重水文要素与其它各要素的联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在初中的知识学习之后,将知识内化成自己内在的认知结构,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促进区域发展。

二、能力水平层次划分

能力水平的划分方式有多种,李家清教授根据三维目标对课程内容分析时,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什么以及行为动词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动词达成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性目标、操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3]。在对水文知识分析时主要根据行为动词来划分认知性目标。认知性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对地理事实的了解,所包含的行为动词有:说出(事实)、举例(事物)、描述(景观)、辨认(位置)、了解、回忆等;②对地理原理的理解,所包含的行为动词有:说明(规律)、归纳(特征)、分析(原因)、解释(概念)、比较、推断、阐明等;③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所包含的行为动词有:运用、应用、使用、总结、解决、设计、评价等。所以,可以将区域水文条件的能力水平层次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三个层次。

通过对上面水文知识的梳理,我们将其分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1.对河流特征的了解

如果说初中生学习河流特征的知识,其学习结果是能够简单描述河流特征,对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概念和内容没有较好地区分,那么高中生是能够比较好地区分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高中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河流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认知的发展以及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入,高中在初中对某个区域的河流特征了解为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出什么是水文特征,什么是水系特征,这是对高中阶段学生最低层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