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彝族气象尔比的功能与结构

尔比(),是对凉山彝族格言、警句、谚语、典故、歇后语等的通称,是彝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思想、感情的结晶,内容涵盖自然生态、生产劳动、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由于凉山彝族多分布在川、滇两省海拔约2000-3000米之间的山地,受地形切割的影响,其居住地境内寒、温、热几种气候类型俱全,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在和大自然的不断正面交锋中,彝族人民对天气变化规律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很多关于气象的尔比(下简称气象尔比)。此类尔比内容丰富,“往往道出了一定地区的风云雷雨、旱涝湿干、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1],反映了彝人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诸多生活体验。

在已有的尔比研究中,学者们关注了尔比的来源、发展和变迁,并根据尔比所反映的内容纷纷加以整理、分类;也有从审美和修辞等角度进行鉴赏和剖析。本文试图对汉文和彝文文献①中散见的气象尔比进行归纳与释读,并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气象尔比的功能与结构加以深入阐释。

一、气象尔比的功能

在彝区脍炙人口的尔比,始终发挥着传递彝族传统文化、教育训诫、启迪思想的功能。“这些陈述包含着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角色及其特征变了,而行为和功能没有变。”[2]气象尔比作为尔比中较常见的一类,主要通过预测天气变化或灾害发生,来指导人们实际的生产生活。

1.天气预测的功能

气象尔比“(天气若不好,人类没饭吃)”,深刻反映出天气变化对于彝人生活的直接影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先民,往往通过观察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变化,获得预测天气、感知灾害的相关经验,并以尔比的形式口口相传,留给后代丰富的文化遗产。

“(天阴天晴,云彩来决定;夜黑夜明,月亮来决定;春天秋天,布谷来决定)”。这段尔比形象地展现出彝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具体事项,如风、云、雾、虹、霞、雷,甚至是日月星辰等的变化,以及观察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动物昆虫等的行为,来对天气变化和时节更替进行预测。

又如,“(乌云接落日,雨不落今日,也落明日)”;“(天上鱼鳞云,无雨风也颠)”;“(天上云涌必起风,山头雾绕定下雨)”,这三段尔比主要是根据天空中云的颜色、形状和位置来预测天气,而“看云识天气”中凝聚的气象知识不止适用于彝人生活于斯的山地,也在大多数地区具有普适性。尔比“(日晕就没雨,月晕则下雨)”,是根据日晕和月晕的情况来判断晴雨。而尔比“(月亮撑黄伞,有小雨;月亮撑蓝伞,多风云;月亮撑黑伞,大晴天)”,更加生动地通过月晕的具体颜色,细致地区别了月晕与不同天气之间的关系,且语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富有感染力。“(雷公先通报,有雨也不大)”和“(雷竖着打,有雨也不大;雷横着打,大雨倾盆下)”,这两段尔比是通过观察雷电的变化预测降水量的多少。“(天气久晴朗,大雾降雨兆;连日阴雨天,大雾转晴兆)”;“(清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下雪之前雪气先来,下雨之前吹暖气)”等尔比,则是根据雾、汽等的发生情况对阴晴雨雪做出的预测。这样的气象尔比在彝区各地都可听闻,只是在表述上有少许方言的差异。

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细微变化,许多动物都能敏锐地判断并积极做出反映。彝族人民通过观察动物、鸟类、昆虫等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创造了很多根据动物行为可以预测天气的气象尔比。如,“(蚯蚓地上爬,雨丝天空飘)”;“(下雪狗儿欢,月夜狗儿叫)”;“(蜘蛛张网,天气晴好);(母鸡迟归,天将转阴)”;“(青蛙鼓噪有大雨)”,等等。这类尔比总结了风雨、湿干、寒暖的气候变化在动物身上规律性的反映,有着相当宝贵的科学参考价值。[3]

另一方面,气象尔比在区域常见自然灾害预警方面也发挥了一定功能。凉山彝族生活的大、小凉山地区江河纵横、群山耸立,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是地质灾害的最易发区;且气候多变,除台风外,寒潮、低温、暴雨、洪涝、阴雨、干旱、高温及大风、冰雹、雷电等几乎所有气象灾害都有发生,常常多灾并发、重发。脆弱的生存环境对彝族生态文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传于民间的、丰富生动的气象尔比不但能预测天气变化,也对即将发生的灾害如洪水、地震等有所预警。如“降雨之前必起旋风,涨水之前必冒水泡”;“地将震来牲畜惊,人将得病灵魂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