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主页 > 期刊导读 >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吴已:谈教师下水文的三种策

“唰——”,“唰——”,钢笔在本子上飞奔着,一个字连着一个字在空白的纸上清晰地浮现出来,门外汉会觉得这字真是龙飞凤舞;但是融入其中的,看见的可不再是歪歪扭扭的字,而是一张张微笑的脸。

“一面写完了,进入了第二面”,我写得好开心,好兴奋。

半个小时的时间已经从笔尖悄然滑过,像清晨的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像天际的流星,轻轻巧巧地划过……不,它已留下了一片灿烂。

不知不觉,我停了笔,估了估字数,已经50 0多个了,于是意犹未尽地插上了笔套,合上了那装满五角星的习作本。

曾几何时,“作文作文我恨你,就像老鼠恨猫咪”一句被篡改的歌词,成了学生们对作文的最真实的情感写照。然而如今一直缠绕在心中“为什么学生普遍害怕作文?”的困惑好似一时间消亡了。于是回首,深思,不禁在顿悟中有了惊喜地发现:似乎在不自觉中,自己正行走在新课程背景下习作教学中教师有效引领的阳光大道上。

一、理论解析

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在合著的《文心》中指出,文章写作根据功能和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习作,应用之作,创作。三者之间的区分是:“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物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又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就此明确了:在学习阶段,学生的作文是习文,是写作练习。这一写作的基本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应该必须立足在对学生习文时加以适机适宜地引导,以在真切的实践中对写作技能进行最佳训练:学会谋局布篇,学会遣词造句,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为习作的最终目的——培养形成在生活中进行写作活动的系列能力。

怕作文,避作文,谈“文”色变,问题的表象是其内情决定的。学生畏惧习作有其方法掌握、心理暗示、感悟能力等诸多因素,其实“初生牛犊不怕虎”,刚接触习作的学生只是把此定为一项普通动笔作业,但此不似阅读理解可以文本为借助点,而是单凭学生自身观察思考、语言表述等综合能力,“由内而外”地“盖楼”;尤其新课程教材是围绕专题精选文本,以主题来构成学习单元的,凸显的是对阅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训练培养,而写作手法领悟训练多隐其后,又或这些精选而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文字运用的精妙神笔往往“乱花渐欲迷人眼”,如稍有忽视引领,就会在习作时因缺少相应的支撑把控,造成反复出现的挫败情绪而消耗了兴趣,于是教师们不妨来个躬亲之为——“下水文”,以激燃火花,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方向可行动,有思想可表达,有兴趣可交流。

二、行动策略

其实,“下水文”这一形式,早在数十年前就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的专业修练之一,但是很快,此要求便流于形式,因为教师们并未真正体会到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笔者认为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师的下水文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功效。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以下三种:

1.尝试性的“下水文”

无需明言,这是教师习作引领的“台上十分钟”前的幕后准备,这也是提倡教师写“下水文”的初衷。其好处就是促使教师真正全面地审清教材习文训练目的,或以单元文本特点为出发点,自觉自愿地对刚学过的数篇课文就写作上有个新梳理,寻找其共性化的东西;或换位思考,就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思考角度去寻找本次习作可以拥有的个性化延展。因为对本次习作的“胸有成竹”,指导课上的点拨就会更明确,更有操作性。当然,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在产生前或初期也因此及时得到干预,习作的无序状态可能被减少到最短的时间。

案例: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章节为“我喜欢的小动物”。写动物是学生最熟悉的,语文课本中的动物题材多有涉及。然而教师通过先行的练笔,体悟到本次习作的重点应放在抓住动物的特点,可从外形、进食、嬉戏、休息等多个角度加以体现,尤其运用先总述后分述及“明贬实褒”、前后对比等表达方式,通过小事例,或作者“自言自语”的独白完成描述。由于心中有了全方位的把握,继而在随后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的引导是先说说本单元的课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什么,主人公们与自己以前所写的小动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并对所想写的部分小动物做了集体分析。15分钟交流讨论,使得原本处于困惑的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已写过的材料,该怎样写出新意呢?)都自信地提起笔来。